(资料图)
眼下,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已成为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、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,提高城市规划、建设、治理水平,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,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,打造宜居、韧性、智慧城市。近期,江苏、河北、重庆以及浙江杭州相继出台文件为城市更新把脉赋能。其中,既有就城市更新任务、难题和实施标准给出解答指引的,也有为城市更新明确时间表、细化任务书的。人与城之间如何“双向奔赴”?究其根本,核心是人。百姓满不满意,生活方不方便,是衡量城市更新的一把尺。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,截至2022年底,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65.22%。日前,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秦海翔在“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3年会暨青年论坛”上表示,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步入中后期,将加大工作力度,持续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。
“城,所以盛民也。”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活环境,为百姓的幸福生活创造更多可能,当是城市更新的应有之义。
保护与发展、腾挪与改造,城市更新是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,顺应规律、摸清肌理是关键。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过,“城市是一门科学,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、脉搏、肌理,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,它会生病的。”笔者近期在一些城市调研城市更新工作时看到,城市之中,开肠破肚、大拆大建的现象少了,下足“绣花”功夫“微更新”的多了:为一棵古树挪一面墙,为一口古井拓一条路,一砖一瓦皆有温度,尽最大努力留住城市“根系”和“记忆”。这些探索和做法,也为顺利推进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借鉴。
“民,乃城之本也。”以人民为中心,百姓需求在哪里,城市更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应该在哪里。城市更新的动态,也应根据百姓的需求来及时调整和完善。譬如,在南京小松涛巷,7成住户居住面积不足30平方米,为了提升50户居民宜居品质,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团队挨家挨户摸底,拿出23份户型改造方案,蹚出一条可复制的新路子。在古城苏州,老旧小区加装电梯,腾挪车位,引入银发就餐点,城市更新让更多原住居民留下来、搬回来。这样的城市更新,留住的是城市的烟火气与人情味,提升的是百姓的满意度与幸福感。
当然,城市更新中还会面临不少需要动脑筋、花力气,用改革和创新来化解的难题。比如,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同质化,千城一面的情况依然存在;文保建筑修缮后空置,后续维护和活化利用工作仍有待改进,等等。解决城市更新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,除政府管理部门扛起主导责任之外,还应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和智库力量,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,全社会携手共同筑起老百姓“向往的生活”。(王宛璐)
X 关闭
2月7日,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A...
科技日报合肥2月8日电 (记者吴长锋)8日...
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...
2月8日,当看到中国选手谷爱凌以漂亮的高...
科技日报北京2月8日电 (记者张佳星)记...
人民网北京2月9日电 (记者王连香)记者...
科技日报北京2月8日电 (记者张梦然)据...
科技日报讯 (记者马爱平 通讯员赵鹏跃...
2月2日,海军航空兵某旅组织战备巡逻。刘...
“前方道路遭‘敌’破坏,车辆无法通过。...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北极产业园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浙ICP备2022016517号-19 联系邮箱:514 676 113@qq.com